殡葬行为的起源

一、生产力和思想认识发展水平对人类殡葬行为的影响
殡葬作为一种民俗事物,是人类生产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 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。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曾有名言:
仓廪实而知荣辱,衣食足而知礼节。可见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 仪礼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在远古的荒蛮时代,因为生产力水平 的极度低下,早期人类缺乏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,处于衣不 蔽体、食不果腹状态;幼年的人类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死现象 认识朦胧肤浅,没有形成什么固定的思想意识,也谈不到什么 精神寄托。所以,当时没有什么殡葬行为存在,更没有文明时 代才具有的“殡”。在食物极端匮乏的情况下,甚至还会把死者的尸体分而食之。
由于文字和实物资料的空缺,我们今天对殡葬行为的起源 时间,很难做出比较确切的界定,而只能从理论上加以推导。
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缓慢提高,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逐步深刻,生活保障条件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,人们的思想认识 角度日渐开阔。但由于人们仍然对部分自然现象或人类现象只 知其表象,不解其内因,例如对雷电的产生、雷电引发森林之 火、洪水的泛滥、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各种现象的成因无法解 释,便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,决定着自然界和人类间 的一切事物,并由此对这种神奇力量表现出极度的畏惧。为了 取悦这种神奇力量及其抽象出来的代表“神”,人们虔诚地用 美食佳肴进行供奉,用俘虏或牲畜来祭祀牺牲,以求福佑人类 的安康。这种原始思想或者说宗教信仰的萌芽,使得人们开始 用一种宗教的眼光,去审视无形的神灵,进而又反过来审视现 实生活中有生命和丧失生命的人。在对死亡现象的不断疑惑与 幻想过程中,人类萌生出初步的“灵魂不死”观念。这种观念 的萌生,又促使人们在诚惶诚恐中,逐步改变遗弃死者的做 法,代之以薪土覆身,以求灵魂安宁和自身的福康,从而产生 了原始的“葬”行为。这种极为简约的有意识的“葬”行为, 及其相关的感情流露行为,就是人类早期殡葬文化的萌芽点。 而且这种由“灵魂不死”观念引发的殡葬行为,具有普遍的世 界性意义。
生产力水平的提高,对人类“殡葬”行为的起源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。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,在原始人群(小群体)存 在的二百余万年中,由于生产工具的极端粗陋厚笨,生产水平 极度落后,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维持生存,生活的保障性 极差,加之人类自身的体质体能和智力水平局限,所以,不可 能存在有意识的殡葬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