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早期殡葬的特点

1.氏族公社都有公共墓地
我们通过已经发掘的早期氏族墓葬,可以总结出原始墓葬 的基本特点:每个氏族公社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。墓地一般安 排在居住地的北侧。墓葬方向基本一致,墓葬成排成列的有序 而葬。生活、生产用具和装饰品随葬出现,但数量不多,在马 家浜文化的33座墓葬(含晚期13座)中7座有随葬品。
2.对妇女和老人存在特殊厚葬现象
在半坡墓葬中,对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即用了木板葬具, 这是当时成人都不曾享有的礼遇,小女孩的葬坑也是成人的规 格,除陶器随葬品外,还有玉坠等物品。对儿童实行特殊葬法 的另一体现是儿童有葬具——瓮、罐、钵、盆等,瓮棺葬具 (钵、盆)的底部,还都留有一个小孔;儿童不葬人氏族公墓, 只葬在居地附近或房屋边甚至居寝之内。这反映了人们企幻儿 童魂灵通过葬具上的小孔,保持将来回归集体的通道,促成氏 族集体兴旺与强大的强烈愿望。
元君庙墓地的一个妇女,仅佩戴的骨珠即多达1147顆。 元君庙墓地还有一老年男性墓,是用砾石砌筑的墓室,如同石 椁,并有7件随葬品,这也是少有的礼遇。
3.仰韶文化时期流行二次葬习俗
二次葬也称捡骨葬和洗骨葬,为葬过一次后,将尸骨收敛 重葬。在半坡墓地、史家墓地、姜寨墓地和崧泽文化墓葬均发
现有二次葬现象,其中单人、多人(含男女老少)二次葬都 有。其中姜寨墓地二次葬的尸骨多达七八十具。充分反映了氏 族成员生死相依、血缘相连的密切关系。
4.早期墓葬没有坟堆
前人在《礼记•檀弓上》有言“凡墓而不坟,不封不树者, 谓之葬。”® 1985年江苏常州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马家浜文化 墓葬统计的33座墓葬,其葬法全部为掩土葬®。这种有葬无 坟情形一直持续到西周。
5.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,殡葬观念和殡葬习俗的变化
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,人们的殡葬思想和殡葬习俗发生了
部分变化,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男女成员地位互换和氏族成员 出现贫富分化。这种社会变化在墓葬中的体现,就是氏族公墓 消失、单人墓葬或家庭成员合葬流行,夫妻(妾)合葬墓出 现。男女合葬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,在大汶口文化、崧泽文 化、齐家文化等墓葬中均发现了男女合葬墓。随葬品大小多少 与质量优差以及墓穴大小出现明显区别,如墓葬中作为随葬品 的猪头骨、猪下颌多少不等,有的甚至一点都没有。有的墓中 就有几件陶器随葬,而有的则是数十件、数百件的玉器、象牙 器,如崧泽文化遗存的随葬品达33件,其中石器4件,玉品5 件,陶器24件,该墓主人嘴中发现一枚算珠形玉,这是我国 古代殡葬用玉制度或饭含制度的早期例证。
6.殡葬中的多样性
从葬式上看,氏族公社时期存在仰身直肢葬、俯身直肢 葬、屈肢葬和仰身屈肢葬、侧身屈肢葬、俯身屈肢葬、蹲肢葬等。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发掘中①基本列举了这些葬 式,马家浜文化典型墓葬中有仰身直肢、俯身直肢、侧身直 肢,也有二人合葬,俯身直肢各1人,头向相反,下肢相叠。 还有侧身屈肢,俯身屈肢葬等。这些不同的葬式,体现了各地 对灵魂归宿问题的不同理解。其中的仰身直肢葬,后来成为我 国各社会阶段最普遍的葬式。男女合葬墓的葬式,则明显表现 出男女不平等关系,男子以主人身份仰肢葬于墓内,女子(一 人或二人)面向男子屈肢侧卧而葬,在葬位上通行男左女右, 这也对后世产生有深远的影响。
从葬穴容数上看,有单人葬、多人葬以及多人排葬坑等。 氏族社会葬穴容数的趋势是由多到少,由集中到分散。这反映 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髙,氏族公社日趋解体,夫妻、家庭 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。早期的二人或多人合葬,以同性合葬居 多,尤其不见男女二人合葬。多人合葬则男女老幼均有。多人 排葬坑是将许多死者葬于同一葬坑,多数是二次葬(骨),人 数由数个到四五十个不等。这种叠压相放的二次葬排葬坑,在 各地普遍都有发现。
7.棺木的从无到有
早期墓葬尚无棺木,最早发现的葬具是半坡墓葬中瓮棺葬 的瓮、钵、盆等。半坡墓葬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墓葬中木板 围档,这应是棺木习俗的起源。1966年发掘河南龙山文化的 东马沟遗址时,在墓圹周围发现有残存的朽木灰,这是早期用 棺的痕迹从整体上看,龙山文化阶段棺木的使用已经比较 普遍,如陶寺墓地、柳湾墓地皆为古代用棺的典型。当时流行 的梯形木棺、吊头木棺、长方形木棺和独木棺,也定就了后世棺形的基本范式。
原始的木棺制作比较粗糙,板面不经刨光,保有原始的劈 裂面。有的木棺有盖板,有的无盖板。另外,木椁墓也已经出 现。木棺木椁的使用,同人们的“灵魂不死”观念密切相关。 这种思想与棺制被后人普遍接受,因而木棺木椁成为几千年历 史上我国各地最主要的葬具形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