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殡葬改革-- 统治阶级是如何倡导和影响殡葬的

我们国家的殡葬方式,从其行为萌芽,到基本习俗形成, 又到完备的殡葬程式流传,其中的主导思想、具体程式、葬具 质地和葬后祭扫各方面,均有不断的发展变化。促使殡葬方式 发展变化的动因有许多方面,但具有重要影响的可以分为如下 几大方面:
进人阶级社会以后,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 统治地位,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残酷政治统治的同时,也极力 通过包括殡葬礼仪在内的多种非强制因素,加强对被统治阶级 的思想控制和熏陶。故各时代的统治阶级,对殡葬礼仪有意识 的倡导和无意识的影响,都对民间殡葬的发展变化,起到了十 分重要的导向作用。
形成于周代奴隶社会的五服制度,经当时及后世历代统治者的宣传提倡,特别是孔孟等人的大力鼓吹,成为古代丧葬礼 制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,直到现代社会的今天还在维系家 族团结方面,发挥着相当的凝聚作用。如果不是利用统治者的 行政力量,或者当权者认可的具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倡导,我国 丧礼中的五服丧制或者五服含义,就很难流传到当代社会。
秦始皇从即位就开始修造“骗山墓”,前后历经四十年时 间,耗费了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修成规模宏大的“始皇 陵”。以此为榜样,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基本上都征夫加賦,大 修陵墓。全国的达官显贵们,亦是争相效仿,大造奢华的活人 墓。商周葬玉仅仅讲究六块组圭或口中含玉,而厚葬高潮的西 汉,却是“含珠鱗施”,联玉成衣。在我国已经出土的包括金、 银、铜缕玉衣在内的十几件汉代玉衣中,以中山靖王刘胜夫妇 的金缕玉衣最为珍贵,两件玉衣共用玉片四千六百五十多块, 用金一千八百多克。如果由一个玉工完成,必须要用二十多年 时间!这种做法助长了全社会的隆丧厚葬之风。
在丧礼的色彩运用上,也是古代统治者的一文“缟素”之 令,定就了我国几千年的白丧之色。白衣、白帽、白巾、白 带、白幡、白鞋……并且把整个殡丧过程,总括为“白事”。
汉武帝时期,把极力倡导三年之丧的儒家学说确定为国家 的正统学说,使得汉朝及以后各代对“三年守丧”都十分重 视。汉朝在选官科目中专门设有“孝廉”一项,把生死之 “孝”列为人才考察的必须标准之一,并大加褒奖有关典型, 如西汉的原涉父死,因为“行丧冢庐三年”而被《汉书》立传 赞赏后魏的冯太后亡故,因魏孝文帝为母服丧的五天内没 饮一勺水,经诸臣劝谏方喝粥,也成为国人楷模。
在封建社会,“孝行”不仅可以博取美名,还能贏得利益,故一些沽名钓誉之徒,就百般作假博取功名。东汉的赵宣就是 为了功名虚假守孝长达二十余年,后被太守陈蕃查证定罪。
到清代,政府规定文武考生在遇祖父母和父母之丧的守制 期间,都不许参加科举试,违者要按照匿丧罪治罪。故历代史 籍、小说中,屡见“守制”、“丁忧”、“居丧”等词。如非政府 力童,全国极难坚持这种做法。
在碑表制度上,统治者的影响同样可见:先秦造碑,本有 三重作用。首先是竖石于宫庙前起日晷作用;其次是宫庙外, 大门内拴牲口的石头;三是用以引棺人墓(穴)的木柱,后来 改为石制。至秦始皇时,数次东巡,在泰山等地“刻石”以 记,其“石”即“碑”。至东汉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碑石立 放于墓前,开后代真正“墓碑”之先河。历史上墓碑有两种, 其上方者曰碑,上圆者为碣。后代民间不太注意形式的区别, 碑碣皆称碑。早期石碑上部循古制,仍旧顶端为尖形者称“圭 首”,顶端为圆弧形者称“晕首'南北朝时出现螭(幽)首 龟趺(鱼)之式。“螭”为无角之龙,其中“趺”为龟座,明 朝后演变成似龟非龟的“晶屈”(这控),人们附会其乃龙的九 子之一。根据我们的观察,河南的洛阳等地至今尚流行圆头 碣,方形墓碑居少数,其他地区则碑多碣少。东汉之后石碑上 多刻墓主官爵姓名、生辰、事迹等,虽多溢美颂扬之辞,但却 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书法资料。由于后世碑碣的无序滥 行,受到反对厚葬者的不断抨击,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,从 曹操当权到南北朝时期,树碑立碣之举通过统治者的诏令形式 屡被禁行,结果人们不得不以狭小的墓志铭取而代之,这也成 为当时薄葬风行的重要体现。
从我国历史上看,初期的墓志比较简约,例如编号为 0003的晋代“裴氏墓志”,规格为43x20 (厘米),正面仅有6行字,每行12字,背面4行,每行7〜9字®。编号为0011的 “(晋)王兴之及妻宋和之墓志”,规格为37.3x28.5 (厘米), 全文24行203字到薄葬风气已渐弱的宋代,墓志铭的规格 就开始加大,长宽在七八十厘米者很普遍,大者则超出1米, 如编号为0685的“包永年墓志”为136x81 (厘米),编号为 0610的“包拯墓志”为126x12 (厘米)®。
唐宋之后,在墓志铭继续存在的同时,立碑之风又起,故 自唐代开始,国家便对用碑制度以及碑碣的额首等规格做出了 详细规定,其实质同周代的用鼎制度相似。唐代规定五品以上 用碑龟趺螭首,五品以下用明碣,方趺圆首。明初规定官在一 品者螭首高3尺,碑身高度8.5尺,阔3.4尺,龟趺髙3.6尺, 下层的七品小官,(碣)圆首高1.8尺,碑身高5.5尺,阔2.2 尺,方趺髙2,4尺。正因为统治者的限制,庶民百姓使用碑碣 极少,即便近代民间开始用碑,也是规制狭小,并且至今没有 突破螭首龟趺的局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