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始社会殡葬习俗
原始社会的殡葬习俗,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 关。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简陋的原始生产工具,使得人们 的殡葬方式也极为简朴。
原始殡葬的简朴之一,是原始社会的殡葬有葬无坟,正如 前文引用《礼记•植弓上》所言“凡墓而不坟,不封不树者, 谓之葬。这一点可以通过山顶洞人的墓葬反映出来,这种 没有坟堆的简单殡葬,一直持续到西周时期,才宣告结束。
原始殡葬的简朴之二,是原始社会前期的殡葬只有葬埋, 没有棺椁。在山顶洞人、早期半坡人等墓葬中,均未发现使用 棺椁的现象。直到后来的半坡墓葬,才出现了使用棺椁的影子。到龙山文化阶段,才普遍使用棺木。
原始殡葬的简朴之三,是墓中随葬物品的简陋和贫乏。开 始只有一些小贝壳、骨珠串等简单饰品,还有粗劣的骨针;到 原始社会后期,在殡葬中用于证明人们地位和财富的随葬品, 也不过是猪头、狗头而已(贫富分化以后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例外)。
原始殡葬的简朴之四,是殡仪程序的高度简捷。从目前所 掌握的资料看,属于原始殡仪的只有佩带简单饰品和涂加红色 (用赤矿粉涂面、涂骨与围撒尸身)等。
原始殡葬具有葬法葬式多样性的特征。单从仰韶文化的两 千多座墓葬看,就有长方形竖穴葬、二层台竖穴葬和单人葬、 同性合葬、多人或二次葬等葬法。更多的则是仰身直肢葬、俯 身葬和屈体葬以及成人同儿童区别葬等等。
原始社会殡葬对后代殡葬制度的形成,具有奠基性作用。 尽管原始殡葬极为简朴,但其在后期阶段普遍流行的竖穴土坑 葬、临葬佩带饰品、葬埋附加随葬品、使用木制棺椁、儿童特 葬、夫妻合葬等,基本都是后代殡葬礼仪、制度所继承的范 畴。